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> 新闻中心  > 项目动态

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

时间:2014-03-11来源: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:字体:   默认阅读:10921 次

“好吃的肉都吃掉了,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。”这是代表委员对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普遍认识。作为深化改革蓝图中的重要一环,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绝对是“最难啃的硬骨头”之一。

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土地制度改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,在今年全国两会上,这个话题自然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。

(一)土地管理制度改革“争议最多、分歧最大”——多个民主党派中央密集建言

今年两会,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议案提案是一个重头。

记者发现,在各民主党派以中央委员会名义提交的政协提案中,有相当比例集中在这一领域。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的45篇提案中,涉及土地制度改革的有5篇,涵盖农村宅基地制度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、小产权房治理、优化城乡土地资源利用等领域;民革中央拟提交的47条提案中,有4份提案涉及土地制度改革;民进中央及台盟中央的相关提案中,多数也涉及这一领域。

而另外两大民主党派民盟和致公党,分别以中央委员会名义专门提交了《关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提案》、《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提案》。他们从各自的角度,对绘就改革蓝图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出系统建议。与此同时,民盟中央还拟在大会上就“土地问题是农村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——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”作大会发言。

缘何土地制度改革受到民主党派如此热切的关注?多年来一直提交相关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、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,土地制度的变革影响深远、关系重大,土地制度是加快城市化、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。

“在全面深化改革布局中,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关键性问题,但同时也属于争议最多、分歧最大的领域之一。”民盟中央在其《关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提案》中指出。

(二)朝哪个方向改、怎么改——应尽快明确政策思路,构建制度框架
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,全力加快推进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。民盟中央在提案中指出,由于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,“朝哪个方向改,怎么改”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。

蔡继明指出,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,农村宅基地改革以及相应的农村住房财产的抵押、转让,小产权房和城中村等热点问题的解决,都需要有清晰的判别标准。多年来,他多次提议推进土地管理法修改等。

针对改革路径问题,民建中央提出,要按照“管住总量、严控增量、盘活存量、差别化利用和管理”的原则,推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落到实处;加快和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办(补)证工作;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和机制;同时,高度重视、杜绝出现大量失业、失地、失房“三失农民”的状况。

民盟中央则建议,应尽快明确“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”政策思路,完善制度。尤其要处理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,处理好介于“能够”和“不能”直接入市之间的“中间带”土地性质的把握,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,并处理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与征地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。

一些农业界的委员指出:“土地制度改革关系重大,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,应积极稳妥,同时又小心谨慎”。针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,他们提出“土地确权是基础,土地流转是核心,配套改革是保障” 、“兼顾‘发展’与‘公平’,完善农民的土地权益”。与此同时,改革须环环相扣,要想取得突破还应深化配套制度改革,比如优化城乡土地资源利用布局、完善土地权能、推进税制改革等。

(三)“打基础”方能“利长远”——“顶层设计”与“积极稳妥试点”同步

没有人否认,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事情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在此前的一次论坛中指出,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顺畅流转,需要解决一些前提条件。首先,要加快修订法律法规,做到有法可依;其次,要与征地制度改革同步、协调推进;再次,要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,核心还是利益分配问题。

这些前提的核心是利益分配,关键是兼顾“发展”与“公平”。

针对如何夯实土地制度改革基础,完善土地权能,九三学社在《关于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权能的建议》中提出,应加强宅基地管理,在土地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,做好城乡规划编制执行工作,严格落实“一户一宅”和宅基地面积限制的要求;稳步开展“确权颁证、还权赋能”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试点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,按照依法、有偿、自愿原则,探索农村土地退出机制,配合城乡土地增减挂钩、人地挂钩、占补平衡等机制创新,在保证耕地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,根据人口分布、流动的现状和趋势,逐步减少农村宅基地面积,统揽全局、因地制宜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,实现土地和人口的合理配置。

对于先行先试、如何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等问题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央农村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强调,“集体所有、农地农用和不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”是三条底线,他指出“试点地区原则上应当在封闭的范围内试验,冷静观察,稳步操作,看到底行还是不行。把全局的问题放到局部试验,目的就是要减少对社会的震荡。”


文章来源:中国国土资源报

收藏 打印 关闭
相关链接
版权所有©2024 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-beat365最新版 闽ICP备19012430号-1 技术支持:海西天成
(建议使用1024×768以上分辨率IE8.0以上版本或者谷歌浏览器)